前言 《头号玩家》上映半个月了,网上关于它里面彩蛋的讨论,至今没有停歇。 作为斯皮尔伯格送给游戏迷的礼物,这部电影里面的信息量,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 当然了,在我看来,电影终究是电影,故事精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看的时候没有特意去关注这些,只是单纯的沉浸在故事之中。 看完之后,我才再去回味里面的内容,思考里面的梗,除了金刚啊侏罗纪啊高达啊闪灵啊之类一目了然的,让我产生联想的却是三个不是梗的地方。 第一,哈利迪留下三道谜题,谁找出他在游戏中埋下的彩蛋,谁就将获得「绿洲」的所有权—— 这不就是ONE PIECE吗?哥尔多罗杰留下的宝藏,让路飞开始了海贼王之路。 第二,他们在寻找谜题的过程中,闯入了《闪灵》的剧情中,彻彻底底体验了一把恐怖的感觉—— 这不就是《无限恐怖》吗?郑吒在无限流的恐怖电影中穿梭,遇到的情况可复杂和惊险多了。 第三,在赛博朋克的未来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人们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交流,甚至生活—— 这虚拟现实的创意,这赛博朋克的背景,不就是上世纪那本载入史册的科幻小说所描写的一样吗? 没错,这本又酷又炫,比电影还要精彩的科幻小说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 《雪崩》。 所以,从清明假期看完电影的那天开始,我就没有想着为这部电影写评论了。 因为我又捧起了《雪崩》这本书,仔仔细细的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 然后我才长舒一口气,与其跟大家去讨论那被深挖了各种细节的《头号玩家》,我还不如好好的来安利一下手上的这本科幻小说吧。 这本精彩绝伦,有着超凡想象和无限活力的小说。 它没有电影那么多的彩蛋,但是它比电影更多的脑洞。 电影里的绿洲、图书管理员、跳舞的酒吧、两个创始人的关系,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应。 而相比起电影,这本书还有更有趣的主角,更强大的反派,更复杂的阴谋,更深刻的主题。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荣誉—— 《时代周刊》1999年评选的50位数字英雄,《雪崩》作者尼尔·史蒂芬森入选,理由是他的书塑造和影响了整整一批IT人。 《时代周刊》评选1923年至今「100部最优秀英语小说」。 亚马逊网上书店评选的「20世纪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说」。 《审理杂志》推出的「100本今生必看科幻与奇幻小说」。 《商业2.0》杂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读的伟大书籍」。 …… 好了,你是不是也开始对本书产生兴趣了? 那么下面进入正题,让我们来深挖一下这部伟大的科幻小说吧。 一、《雪崩》讲什么 要说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国内出版的时候,这本书所宣传的那几句话—— 一、它是天下第一刀客的传奇。 二、它是史上最酷滑板女郎的生活写真。 三、它是最牛电脑黑客的伟大冒险史。 四、它是最凶悍杀手的宿命悲歌。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四句描述,虽然这样写得很酷,很牛逼,可它实际上压根什么都没说。 什么刀客,什么滑板女郎,什么黑客,什么杀手,除了最强、最牛、最厉害的这几个形容词,完全没有其他定语,这就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当然,这段话很吸引人倒是真的。 抛弃这些乱七八糟的噱头,要我来讲这本书说什么的话,我还是会如实的跟你说一下具体的内容—— 在二十一世纪的未来世界中,美国联邦已经崩塌,大部分土地被各个大的私人企业家和组织瓜分,世界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时候,还有一个平行于真实世界的数字世界——「超元域」,这是一个虚拟实境(Metaverse),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三维数字空间。 在这里,人们完全抛弃了自身,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从而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实现娱乐和休闲,还可以随意支配收支。 我们的主角Hiro,是一个天生的黑客和日本武士,在失去工作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为黑手送披萨的快递员。 他遇到了一名名叫Y·T的15岁女孩,这个少女是一个信使,每天用滑板和吸盘在路上跟着车流移动,他们决定合伙进行情报工作。 在这期间,他们发现了有一个外号叫乌鸦的人,同时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兜售一个名叫「雪崩」的药物,这种药物实际上是一种电脑病毒。 在「超元域」中,看了「雪崩」画面的人,会导致他的电脑死机,他本人的化身崩溃踢出虚拟世界,并且这同时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使这个人失去自我意识。 经过主角Hiro更进一步的调查,他发现这个病毒是通过快速传递大量二进制的信息来影响观看者的视神经,然后影响到这个人本身。 而在现实世界中,服用了「雪崩」毒品的人,也会产生奇特的感觉,而这种毒品,也就是提炼自虚拟世界感染了超级病毒的人的血液,经过化学处理的血清。 而传播这种东西的,是一个名叫L·鲍勃·莱夫的人的私人教会,入教的人全都被它感染了…… 至于他为什么要感染这些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阴谋? 而主角Hiro又是怎怎样一步一步的揭开这层真相,并且阻止这个想要颠覆世界的阴谋的,我就不再剧透了。 要是看的时候你觉得没有头绪,只要盯紧下面五个人—— 主角Hiro、Y.T、恩佐大叔、莱夫、乌鸦。 如果你可以摸清楚他们的目的,知道他们的动向,就一切都明白了。 二、「雪崩」的几层意思 初接触这本书,很多人都会对书的标题产生疑惑,「雪崩」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这部小说中,「雪崩」是有两重意思的。 第一种,就是字面上最直白的意思,「雪崩」指一种特殊的计算机BUG,是整个系统从底层彻底崩溃,这种崩溃甚至会干扰显示设备的硬件,使其只能呈现杂乱的黑白画面。 第二种,还指一种名叫「雪崩」的药物,这种药物实际上是一种电脑病毒,这种病毒不仅能在网络上传播,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扩散,造成系统崩溃和头脑失灵。 就像书中形容的那样,「雪崩」很像类固醇,它能穿透人的细胞壁,然后对细胞核产生作用。 这又像就像疱疹病毒。 当然,这都还是表面上的意思,还未触及到本质。 它真正的本质,是在这表象之下,所隐藏的意思—— 既然一个雪崩病毒可以让人失去自我意识,那把所有人都感染上这种病毒,整个世界都崩塌,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而要阻止这种崩塌,又需要做些什么? 就涉及到了小说中最终极的阴谋了。 「雪崩」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病毒,它是被消灭还是被传染,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而这幕后的人,想利用它达到怎样的目的,才是本书的核心。 估计聪敏的读者在这模棱两可的描述中已经可以猜到了,宗教、病毒、传染……这些似是而非的词语,已经说明了一切。 作者的脑洞也不可谓不大,在书中,他通过计算机里面最底层的机器语言0和1来构建一切,从而推到出人的大脑也跟计算机芯片一样,也有一种最底层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像是一个开关,谁掌握了这种最底层的语言,谁可以把这最基础的东西进行摧毁和重构,那谁就可以控制一切人类—— 古代的一些宗教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一大群人,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在这深层次的解读之下,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感染,都仿佛变得模糊不清起来。 也变得耐人寻味了起来。 而主角们的探索追求,他们的的争分夺秒,也同样紧张刺激了起来。 ? 三、虚拟现实 ? 跟《头号玩家》一样,《雪崩》的故事也有两层世界—— 一层是网络的虚拟现实世界,一层现实里的是赛博朋克真实世界。 看了《头号玩家》的影迷,最先被吸引的肯定是里面那网络的虚拟世界「绿洲」,那我要告诉你,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就是《雪崩》这本书。 早在1992年的时候,尼尔·史蒂芬森就在书中描写了一个「超元域」(Metaverse),也就是我们通俗情况下说的「虚拟实境」。 「虚拟实境」跟现有的互联网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三维的,而不是扁平化的。 它更像是一个模拟的现实世界,人们除了吃饭睡觉,任何生活和娱乐方式,都可以在里面进行。 可以说它是一个跟现实世界平行,又高于现实世界的三维网络空间。 它像游戏,但是跟游戏相比的话,它高度真实,又高度自洽,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态圈。 网上看到一个笑话,说《头号玩家》的导演很不走心,为什么要把在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叫做阿凡达,这不是很容易跟《阿凡达》里面的人物串戏吗? 说这句话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认真的去看一下阿凡达的英文名——Avatar。 在英文的意思里,它本身就是网络虚拟人物形象代名词。 而更为恰当的翻译,我们应该称之为「化身」。 其实这个词,也是通过《雪崩》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火起来的。 在书中,用户登入「超元域」时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就被称作「化身」。 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在完全不认识的情况下,在虚拟世界里互相交流和娱乐。 没人知道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就像《头号玩家》中一样。 而无论在现实中你多么的搓,只要你够用心,在这个世界里面你可以把自己装扮得狂拽炫酷。 ——这些可都不是作者的空想,现在的VR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最终会进化成一个「超元域」或者「绿洲」一样的虚拟世界。 拭目以待吧。 四、赛博朋克 从《银翼杀手》到《雪崩》,再到《银翼杀手2049》,很多人要问,到底什么是赛博朋克? 其实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 其实赛博朋克是英文cyberpunk的音译,而这个词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 这类小说,通常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不过里面的社会背景大都是反乌托邦的未来。 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 以下略去各种举例说明…… 那么我们对号入座,来看看《雪崩》里面所描绘的是怎么样的一番赛博朋克景象。 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雪崩」就是讲了计算机崩溃的病毒。 黑客——主角弘就是这样的一位角色。 人工智能——里面的「鼠辈」就是一只电子机器狗。 反乌托邦——无主义的未来,仿佛机器人般工作的程序员(P.T的母亲)。 大型企业——L·鲍勃·莱夫的方舟、恩佐大叔的产业等等。 …… 其实这些都只是皮毛,真正的赛博朋克不是表面的塑造,而是深入内里的无序和崩坏。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跟社会形态畸形扭曲的强烈对比才是它的核心。 非常的不协调,又非常的令人信服。 在这个故事中,美国联邦已经支离破碎,它的支柱产业居然是一个披萨速递公司。 而它的国土,也已经分崩离析,被各种自治的城邦所分割,比如「新南非」、「超元坦桑尼亚」、「昏醉哥伦比亚」…… 只有跟着主角去走上一遭,你才会发现,这里面居然有这么多犄角旮旯隐藏着各种光怪陆离…… 这一切,完全是混乱者的天堂啊。 五、暴力美学和东方风格 一个以未来和虚拟现实为背景的故事,里面却满眼的武士刀和近身搏斗。 一个以信息化和高科技为主题的故事,里面却充斥着混乱、脏话、性和暴力,当然还有随时闪现的黑色幽默。 你是不是想起了《黑客帝国》和《杀死比尔》? 可要知道,那是在1992年啊,《黑客帝国》还要七年后才会上映,《杀死比尔》还要十一年后才出现。 这时候的沃卓斯基兄弟还在摸索着电影剧本的写作,昆汀也还刚拍出处女作《落水狗》。 而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森,已经把这些在日后的电影中要里面大放光彩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玩转得得心应手了。 也许有人要质疑这真算得上暴力美学吗?里面也没有见到多少血浆横飞的场面啊。 可我认为,评价一部作品到底是不是暴力美学,不能只看它有没有这些暴力和混乱的场景,而是要看它给读者肾上腺素飙升的程度。 那从这点来看,《雪崩》当之无愧的算是一部畅快淋漓的作品,说它是暴力美学也未尝不可。 因为它的行文风格就一个字可以概括——爽。 舒爽的爽,利爽的爽,痛爽的爽。 干净利落,就像一辆在旷野上狂飙的赛车,背后塌陷的土地,两边是直冲的「雪崩」,你不知道它会走向哪里,会撞到什么,但是你能够体验到那股劲头。 一路向前,横冲直撞,让读者完全不想放下手中的故事,只想跟随着作者的视角,一直追随到结尾。 简直不要太痛快淋漓。 而作为东方人,我们去看它又还多了一层其他的乐趣。 因为里面还有各种东方的元素,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东西,不断涌现。 比如主角的名字Hiro Protagonist,就是日文的「主角」和英文的「主角」,脸上都写着主角二字,作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刀客,那也就理所当然了。 比如「李先生的大」,这是在这个世界里的一个独立城邦,却跟其他赛博朋克下的街头相反,它有着秩序和治安。 比如对于《汉谟拉比法典》之类的历史和宗教的重新演绎。 …… 六、互联网预言 作为科幻小说,特别是那些号称伟大的科幻小说,对于未来和高科技,很多都有着异常精准的预测。 而《雪崩》这本书,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先不说那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虚拟现实设定,现在已经渐渐的变成了可以想象得到的事实。 就说里面的电脑病毒以及宗教信仰的解读,我们在看的时候都不自觉的倒吸一口冷气,这种想法也不是不可能,反而有着入木三分的深刻。 不过最让我觉得有趣的还是主角们的职业和出行方式。 先说职业,送披萨的,而且还是一个30分钟必达的披萨公司。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公司,大家都不自觉的会惊叹作者的预言性。 而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个披萨公司的政策—— 别看速递员一副自信无畏的模样,但无论谁叫了外卖,这份馅饼就必须在三十分钟之内送到,不然订餐的人就可以免费享用披萨、枪杀速递员、抢占汽车、提出集团诉讼。 而且这还不止,披萨公司的老板,还得亲自登门给订餐人道歉。 ——你能想象自己的快递没按时送到手上,马云或者刘强东当晚就出现在你门前的场面吗? 要是这个黑色幽默般的设定成为现实,那该多好呀! 再说出行方式,一辆滑板和吸盘,就可以在公路上畅通无阻。 这就有点出格了,公路是讲究秩序的地方,不然怎么叫做交通呢。 可是在书中却不然,我们的女主角P.T,就靠着这个万能的设备,身手矫捷、横行无忌的在路上作为一个搭车客去送快递和快餐。 要是我们的快递员和外卖送餐员都这样玩,估计路上都完全看不到车辆,满眼全是飙滑板的家伙,不过至少不用担心果汁汤菜撒了一地。 因为他们有专门设计的智能盒,不仅可以保护快餐,还可以规划最佳路线。 而且这个滑板吸盘设备还是万能的,人不但摔不死,还有各种安全保护。 虽然听起来有些乱糟糟的,但是这样的话,应该就没那么多人去考驾照、买车和摇号了。 想想都觉得有些小激动呢。 结语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人要消化不过来了。 可我却还要说,我这里提到的,不过是书中所写的十之一二。 其真正的精彩,还是需要通读全书之后,才可以体会到。 就像书中的一句话,「琐碎得像一缕水汽的小事,从中凝结出事实的真相。」 我不想把故事说的太透太明了,让没看过的读者失去探索的乐趣。 我只想把一些或显而易见或零散的信息摆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探索。 只有跟随着主角一起在这个看似光怪陆离,而实际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中,来一场有趣的冒险之旅,才能够完美的享受这场阅读的盛宴。 当然,它不仅仅只是冒险这么简单。 它跟你以往看过的科幻小说截然不同,它的风格看起来完全不像一本科幻小说。 因为它不沉闷,不说教,不冗长,甚至没有什么高科技描写。 也因为它还很幽默,很有活力,节奏明快,情节跳脱,看似随时要脱缰,却又一直沿着一个隐隐的方向疾驰。 在这过程中,要是你在看到各种奇思妙想的点子,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而惊讶的时候,你再想一下这是一本1992年写的书。 你就会更加的对这个作者五体投地了。 有时候我们在谈论美国没有历史,会觉得它单薄,但也正是这个没有历史的,产生了一大批描述未来的作品。 那宏达的远见,那深邃的思维,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却能够一一落地而现,这应该就是科幻的魅力。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 俗话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但你在阅读《雪崩》时,我可以对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负责。 祝你阅读愉快。 (完) 特别声明:所有的项目与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考量甄别,风险自担。若有侵权等类情况,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
——留言区——